你是否想过,有一天,失去手臂的人不仅能重新拿起笔画画,还能弹奏古筝,甚至攀岩?这个看似科幻的场景,如今已经成为了现实。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通过AI赋能职业康复,成功帮助多名患者重拾生活技能、重返工作岗位。医院自主研发的智能假肢和个性化康复训练场景,也让肢体伤残患者重新站立,甚至重返古筝演奏岗位。
传统假肢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辅助功能,但在精准度和灵活性上存在明显不足。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常常感到笨拙,难以完成精细动作,更遑论参与一些需要高技巧的活动,如弹奏乐器或攀岩。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自主研发的智能假肢,借助AI技术实现了高度仿真的手部动作,甚至可以通过脑电波进行控制,真正实现了“意念控制”。其中一位前臂截肢的患者在这款假肢的帮助下,重新弹奏起了古筝,并成功重返工作岗位。
这款假肢不仅具备演奏乐器的功能,还拥有独特的外观设计和造型。它采用轻量化的一体化打印技术,使得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舒适和灵活。
通过AI赋能职业康复,患者不仅能够重拾生活技能,还能重返工作岗位。例如,小红(化名)是一名颈部脊髓损伤后遗症患者,她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接受了针对性的治疗与康复。如今,她已经能够自如地用餐、操作电脑,甚至独自出门。
去年杏彩股份有限公司11月,小红参加了省工伤康复医院举办的“人工智能(AI)训练师”培训。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中,她掌握了数据采集与工具的使用、AIGC应用、人机交互设计与应用等前沿知识。如今,她已经学会了用AI软件进行插画创作、动漫建模,并且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熟人介绍和朋友圈推广等方式销售自己的绘画作品。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还运用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技术,为患杏彩股份有限公司者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场景。例如,下肢假肢使用者可以通过VR技术模拟各种行走环境及运动场景,从而进行假肢使用的适应性训练。与此同时,AI系统会实时监测训练过程,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反馈,智能调整训练方案,以优化康复效果。
智能仿生假肢的出现,不仅为肢体伤残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医疗康复领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通过AI技术的赋能,患者不仅能够重拾生活技能,还能重返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患者将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重新拥抱生活的美好。
**讨论话题:**你认为AI技术在医疗康复领域还有哪些应用潜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