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举办的全国残特奥会上,智能辅具的广泛应用成为赛事的一大亮点。从智能假肢到脑机接口杏彩官方网站外骨骼,从语音交互轮椅到自适应运动护具,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残障运动员提供了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支持,更让赛事现场成为展示无障碍科技创新的“试验场”。这场体育盛会背后,是东莞作为“智造名城”对无障碍技术的前瞻布局,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田径赛场,装有传感器和AI算法的智能假肢成为焦点。这款由东莞本土企业联合高校研发的辅具,能通过腿部肌肉电信号实时调整步态,帮助截肢运动员在短跑中保持平衡与爆发力。参赛选手李明(化名)表示:“过去训练时,普通假肢容易因地面摩擦力变化打滑,现在智能假肢能主动适应,我的成绩比去年提高了近1秒。”
游泳项目中,防溺水智能监测手环成为残障运动员的“安全卫士”。手环内置的水压传感器和心率监测模块,可实时分析运动员在水中的状态,一旦检测到异常立即向教练端发送警报。东莞某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该设备已通过国际残奥委会认证,误差率低于0.1%,在本次赛事中成功预警3起潜在风险。
更令人瞩目的是脑机接口技术的落地应用。在举重赛场,一位脊髓损伤运动员佩戴着轻量化脑电头环,通过意念控制外骨骼机械臂完成抓举动作。这项技术由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医疗机构联合攻关,通过解码大脑运动皮层信号,将神经冲动转化为机械动力,让“用思维举铁”成为现实。
智能辅具的集中亮相,离不开东莞“科技助残”生态的持续培育。作为全国首批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东莞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企业、高校、医院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例如,市科技局设立的“残疾人辅助器具创新专项”,已累计资助项目超200个,推动30余项成果实现产业化。
企业端同样动作频频。东莞某上市公司与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共建实验室,专注运动辅具的轻量化材料研发;另一家初创企业则聚焦语音交互技术,其开发的轮椅控制系统可识别20余种方言,让老年残障人士也能“无障碍沟通”。据统计,东莞目前聚集了超50家辅具相关企业,年产值突破30亿元,产品覆盖全国80%的残杏彩官方网站特奥会运动员。
智能辅具的推广,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需兼顾用户体验。在赛事现场,一支由工程师、康复师组成的“辅具保障团”全程待命,根据运动员反馈快速调整设备参数。一位坐式排球选手提出“智能护膝在扣球时支撑力不足”,团队连夜优化算法,次日便交付了定制化版本。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正推动中国辅具产业从“跟跑”迈向“领跑”。国家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残特奥会的实践证明,当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辅具就能从冰冷的工具变为温暖的伙伴,帮助残障人士突破身体局限,在赛场内外绽放生命光彩。
如今,随着赛事落幕,东莞的智能辅具已开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据悉,部分技术将纳入国家残特奥会备战保障体系,而东莞也计划建设国家级辅具创新中心,让“科技助残”的星星之火,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